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古代的县令桌子多高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代的县令桌子多高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插在故宫“隆宗门”匾额上的箭头,为何嘉庆帝不许拔?
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,发现在“隆宗门”的匾额上残存着一支箭头。(其实最早有许多,只是后来保留了一支)
相传这是在嘉庆皇帝当政期间,京城发生了“天理教之乱”,嘉庆皇帝为了警醒自己和后世子孙,传旨不许把箭头拔下来,因此一直保留到现在。(如图)
有些教训是终生难忘的,“天理教之乱”是嘉庆皇帝永远抹不去的心中之痛,是他永远的恶梦。
嘉庆十八年(1813年)九月,53岁的嘉庆带着皇子、嫔妃和一些大臣去木兰围场打猎,宫中只剩下了部分官员留守。
当时嘉庆的二皇子,31岁的旻宁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,因为身体不舒服留在了宫中。
就在京城空虚时,天理教河北分教的教首林清,和京城的太监勾结,里应外合预谋攻进皇宫,伺机夺取大清江山。
当时林清派200人分成两个小队混进北京城,100人攻击东华门,100人攻击西华门。
由于攻击西华门的教徒,在混进皇宫里的太监教徒带领下,很快攻进了隆宗门。东华门的教徒进展却没有这么顺利,因此西华门的教徒等于孤军深入。
去故宫参观旅游,如果不注意的话,根本不会注意到紫禁城内,隆宗门的牌匾上还插有一枚箭头。这枚箭头之所以被认为是清嘉庆年间遗留下来的,主要是根据《清史稿》的记载,推测出来的。
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,北京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的居住地,必然是守卫森严之地。单独的刺客想混进去,已经非常困难了,更不要说数十上百人的队伍,攻入紫禁城了。恐怕多数情况下,还没来得及靠近紫禁城,已经被守卫紫禁城的禁军给拿下了。
但是,偏偏在清朝嘉庆年间,这种事情就是发生了。
《清史稿·仁宗本纪》记载:“奸人陈爽数十人突入紫禁城,将逼内宫,皇次子用枪殪其一人……王大臣率健锐、火器营兵入,尽捕斩之。”清仁宗就是嘉庆帝。
《清史稿·宣宗本纪》记载:“(嘉庆)十八年九月,从幸秋狝木兰,上先还京师,而教匪林清党犯阙之变作。是月……贼入内右门,至养心殿南,欲北窜。上御枪毙二贼,馀贼溃散,乱始平。”清宣宗就是道光帝。
原来,嘉庆十八年(1813年)九月,嘉庆帝带着宗亲大臣,到木兰围场秋狩。紫禁城空虚,白莲教的一个北京分支天理教,认为正是发动起义,进攻紫禁城的最好时机。他们在首领林清的带领下,买通了紫禁城内的太监,进入了紫禁城。
其中,百余教众从东华门进入,一路杀到了景运门,被堵在门外。另外一支百余人的队伍,则从西华门杀入,一路攻打到了隆宗门。
景运门、隆宗门都是隔离内外廷的重要门户,攻进去就是皇帝与嫔妃们居住的内宫。平时,王公大臣也是不经允许都不可擅入的。好在,未登基的道光皇帝已经提前从木兰围场返回,就在宫内,率人抵挡住了天理教众的进攻。随后,禁军赶来,平息了天理教众的进攻。
嘉庆皇帝返回紫禁城后,听闻了消息,十分震怒,就命人去了箭杆,留下了插在匾额之上的箭头,以示警醒。这就是嘉庆不让拔掉箭头的原因。为此,嘉庆皇帝还下了罪己诏,表示此次紫禁城之变,“酿成汉、唐、宋、明未有之事”。
以此推算的话,自这个箭头被射入隆宗门匾额,距今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。
前几天我去故宫游览的时候,发现在隆宗门的匾上有一个大大的“钉子”,当时觉得很奇怪,难道是制作的工匠因为疏忽留下了这么一个“大钉子”吗?于是我拿手机放大拍照,仔细看去,这才发现,原来匾上留下的不是什么“大钉子”,而是一个弓箭的箭头!
这隆宗门的匾上怎么会留下一个箭头呢?难道是哪位游客的“杰作”吗?为此,我还特意去找了工作人员告知他们这个情况,结果工作人员说那是特意留在上面的箭头,是当年嘉庆皇帝亲自下令这样做,到今天也就没人取下来。
这位工作人员还给我讲解了这枚箭头的来历,当时是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有一支名叫“天理教”的起义军,在当时的京畿天理教“坎卦”头领林清的带领下,桥抓打扮后,同时收买了太监刘得才,这样里应外合之下,林清的二百余起义军,顺利攻入了紫禁城。
原来,林清进攻紫禁城做足了准备,他选择进攻紫禁城的时间,正是嘉庆皇帝带着紫禁城守军出去狩猎的时机,在内应的帮助之下,这支起义军一路杀到了隆宗门。
这隆宗门可不是一般的重要,它的门内外挨着军机处和太后的慈宁宫,同时连接内廷与外廷,是一道内廷的重要屏障,一旦起义军攻破此门,则内廷就会失守,后果可想而知。
这道门即使王公大臣,没有得到皇帝的宣召,都不能私自通过,当时林清带领的起义军正是攻到此处,紫禁城危在旦夕。
幸运的是,在此危急时刻,智亲王带领军队到来,由于智亲王军队的火力装备明显优于林清的起义军,所以智亲王最终打败了林清,守住了紫禁城的隆宗门,这场激战之中,隆宗门的匾额上中了数箭。
当嘉庆皇帝知道此事后,龙颜震怒,他没想到的是,偌大一个紫禁城,居然受不住一个二百余人起义军的进攻,看着隆宗门匾额上的箭矢,他觉得有必要给后世留下点警示,于是他命人取下隆宗门匾额上箭矢的时候,让人特意留下一个箭头,作为后世的警钟,时刻敲响在后人的耳畔。
这件事情,被称为“酿汉,唐,宋,明,未有之事”,也成为了嘉庆皇帝的一个污点,嘉庆皇帝的大清,差点被几百人捅破,天下都为之一震,民间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,令嘉庆感到无颜面对列祖列宗,痛心疾首的嘉庆皇帝,最后决定写一份“罪己诏”,以此来减少自己内心的惭愧。
只是嘉庆留下箭头警示后人的好意,他的后人却没能领会多少,从他开始,大清走上了下坡路,专家称为“嘉道中衰”,随后,大清在腐败中走向灭亡,辜负了嘉庆皇帝留下箭头的一片苦心。
一到国庆,北京故宫人流如织,熙熙攘攘,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,或许会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。譬如隆宗门的牌匾上的那只箭头。
这是一只没有箭羽的箭头,箭羽早已风化,箭头也已锈迹斑斑,但仍入木三寸之多,足见力道之深。
谁这么大的胆子,胆敢往隆宗门射箭呢?在此暂且不提,咱们先来看看隆宗门在什么位置吧!
结合上图可以看出,隆宗门在乾清门的广场西侧,正北是养心殿,即皇帝办公兼小憩的地方;正西是慈宁宫,即太后生活的地方。
进入隆宗门一直往北,就到了内廷了。所谓内廷,就是皇帝的私人居所,就算是王公贵族,皇子皇孙,倘若没有皇帝批准,也不能随意进出,否则以罪论处。
所以说,隆宗门是戒备森严之地,平日里,就算有个鸟飞过,也要留意鸟的动向的。
据说这只箭是李自成留下的。当年,李自成进入北京城,经过隆宗门之时,一时豪情万丈,搭弓射箭,准备射这个“宗”字的,可是方向稍稍偏了一点,射在了“宗”的左边。
这是真的吗?
假的!难道没看见“隆宗门”旁边的满文吗?难不成崇祯提前推算出满清要进入北京城,生怕他们不认识汉字,特意来个满文标识一下,给他们导引一下方向?
还是看看正史吧!
《清史稿》记载: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的县令桌子多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古代的县令桌子多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